◎百科·周檀◎
終·百科·周檀
周檀(xxx-xxxx), 字霄白,號白雪。臨安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中國北胤時期著名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文學家。
【少年波瀾】
周檀生於胤德帝安悅年間(具體年份不可考,據後世人轉引史料, 結合其父身份, 應接近凌霄軍蕭越將軍彭城戰死[1]的安悅十一年)的臨安, 父為凌霄遺將周恕, 母出身金陵白氏,為世家子弟。
周檀少時機敏聰慧, 過目不忘,少年得志,亦有過年少輕狂歲月。直至德帝平溪二年,周檀父母雙死於賊匪意外, 家門就此敗落。十五歲的周檀帶弟弟周楊入汴都,投至遠親任家門下, 開始發奮苦讀。
永寧十二年,周檀年滿十七,在汴都春考中一鳴驚人,連中三元(三元連中者在科舉史中屈指可數, 可考胤史中僅此一人), 拜入時任宰輔顧之言門下,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。
周檀外放時期,政績卓著,歷任平江簽判、揚州通判, 在平江府(今江蘇省蘇州市)為官時清名最盛, 據齊人《周霄白考》[2]記載, 其調任時有百姓以萬民傘相贈, 在《春檀集》六十九首中,亦有清晰的“不復德音笑姑蘇”為佐證。
永寧十四年末回京後,被授為典刑寺卿。
【坎坷官途】
永寧十五年初,胤德帝不顧群臣反對,執意修建燃燭樓[3]於東門,燃燭一案自此而興。
燃燭案實際上是德帝猜忌顧之言而開展的朝堂清理活動,周檀作為顧之言的得意門生,下獄受刑,負重傷(此傷延綿日久,後周檀早逝,或與此息息相關)。
燃燭一案牽連大小官員四百餘人,死於獄中的不下半數,顧之言的親近門生被清除殆盡,只有周檀向德帝斷尾求生,寫下了著名的《燃燭樓賦》[4],成為其政治生涯中最大污點。
周檀出獄後一心為孤臣,轉任刑部侍郎,立即遇刺,命懸一線,德帝賜婚後幸而痊癒。自此拋棄清流做派,大肆羅織冤獄、掃除異己[5-6](是否能夠定性為清掃運動爭議極大,一說周檀的永寧清理對象多為朝中佞臣,有五位學者針對此事有專門著述,見文末註釋)。
永寧十七年,宰輔傅慶年在與執政高則的黨爭中落敗,身死獄中,周檀在其中所起作用不詳,但應該十分重要,為了平衡朝局,德帝以涉東宮黨爭為由,將周檀貶至西境鄀州。
永寧十八年,德帝病重,周檀被召回汴都承旨。德帝駕崩後,時任皇太子宋世琰(後殤帝)篡政長達半年,汴都大亂。周檀一路護送景王孫宋世翾(後明帝)入汴都、平叛亂,並作為執旨首臣宣讀遺詔(爭議極大,相關著述見文末註釋),力保景王孫登基。
【削花變法】
永寧十九年,胤明帝即位,改元重景,因與周檀有師生之誼,起用他為執政參知,入政事堂[7]統領百官,深得器重。
重景元年六月,周檀正式拜相,成為大胤歷史上最年輕的宰輔[8]。明帝為擺脫前朝積弊,也為應對西韶尚未完全被解決的危機,閱覽過周檀變法之策後,御筆“百年之變,始於今日”[9]。
周檀認為變法首重在於重立律法之權威,托廢除前朝棠花法令之名,大刀闊斧地頒行了《削花令》,寫新政十二條,增補大胤律二十四條,除了吏治和軍制外,還在政事堂行事、民間稅收、邊關常務上施行了大膽的變革。
變法過於激進,政事堂無人附印,周檀自顧上了《世家守成臣之愚論》[10-11],筆刺舊貴族及朝中守舊一黨。手劄一出,開罪無數,他全不在意,先後擢拔了毫無根基的年輕士子三十餘人,為新政開路。
...
Copyright 2025 www.twshumi.com 書迷小說網